讓教育點亮女性人生
在2011亞非婦女大會上的主旨發言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 陳至立 日期:2011-10-08 中國婦女報
很高興應韓榮實校長的邀請,來到著名的淑明女子大學參加2011亞非婦女大會,在此,我謹向韓榮實校長表示衷心的感謝。這次大會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分享觀點、經驗,共謀發展的平臺,很有意義。
這次會議的主題“通過教育賦權亞非婦女”特別吸引我,擔任過中國教育部長和國務院主管教育工作的國務委員的經歷,使我對教育有特殊感情,我愿與各位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在中國,女性已經獲得了與男性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中國適齡女童小學入學率為99.8%,高等教育本???SPAN lang=EN-US>2000多萬名大學生中有1000多萬名是女生。
這一成果看上去很平常,然而當我們回顧中國教育史,就能體會到,這些成就來之不易。在延綿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女子很難邁出家門進入學堂念書。中國有一個流傳了1600多年的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女主人公祝英臺就是女扮男裝去求學,并演繹了一段流傳千古的愛情悲劇。即使在上個世紀初,中國也只有若干女子學堂,女孩子上學仍不為大眾所接受,而由女子開辦女子學校更是難于上青天。就在1904年,有位名叫惠興的女士,沖破重重阻撓開辦了自己的貞文女學堂。開學典禮上她割腕血志,誓與學校同生死。但惠興女士歷經千辛萬苦堅持了540天,最后學堂還是因種種困難被迫停辦了,惠興女士也于1905年12月21日服毒自盡。由此可見封建社會的中國婦女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更談不上有任何賦權,中國婦女教育又是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曲折!
我還要告訴各位,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其中絕大多數是婦女。婦女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也極為低下。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城鄉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6.5%,進入了大眾化階段,保障了包括廣大女性在內的億萬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中國去年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國教育將迎來更加美好的前景。
教育改變了中國婦女的命運。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提升了中國婦女參與社會的能力,拓展了婦女發展的空間,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顯著提高。中國全國人代會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女性比例分別保持在21%和17%左右。全國在業人口中女性比例達到45.4%。公務員中女性比例達到40%以上。無數優秀的女性人才在經濟活動中脫穎而出,女企業家已占企業家總數的25%左右。女性在新興行業和技術、知識密度高的行業中比重明顯增加,教育、文化藝術、廣播電影電視和衛生體育等領域的在業人口中,女性比例均超過男性。近日,具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美國拉斯克獎將其2011年臨床研究獎授予中國81歲的女科學家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拉斯克獎。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在推動婦女教育培訓方面進行了積極努力。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有80多萬個基層組織,覆蓋全國城鄉,具有獨特優勢。多年來,聯合會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提高婦女素質的教育和培訓項目:
——實施“女性素質工程”。努力推動完善保障婦女教育培訓的法律政策,廣泛爭取各方資源,使婦女教育培訓在各級政府部門相關工作中有目標、有投入、有效果。
——實施《全國婦女教育培訓體系建設綱要》。幫助2000多萬名農村婦女脫盲、近億名婦女掌握了1至2門實用技術,培養了一大批農村女能人和科技致富帶頭人。
——實施“啟璞計劃”。提高農村婦女參選村民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競爭力。同時,還廣泛組織對村委會女主任、女委員的培訓。
——實施大齡女性青年職業培訓計劃。幫助大齡女青年能進入中職和高職學校學習專業職業技術,提高就業、創業能力。
——實施“春蕾計劃”?;I集社會資金,幫助失學女童重返校園、家庭困難的女高中生和女大學生完成學業,資助人數達200萬人;捐建了1000多所春蕾學校;對40余萬名義務教育后女生進行了技術培訓。
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形成的《北京行動綱領》,將教育列為性別平等和婦女賦權的12個關鍵領域之一,特別強調教育是一項人權,是實現平等、發展與和平目標的重要工具。在《千年宣言》中,世界各國領導人承諾到2015年實現各級教育上兩性平等的目標。通過教育實現男女平等,是國際社會的一項普遍共識。
我們高興地看到,各國政府為履行國際承諾,采取了積極行動,女性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越來越多的婦女和女童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以亞洲為例,目前東亞地區學齡女童小學凈入學率保持在95%以上。南亞和西亞地區學齡女童小學凈入學率分別達到90%和88%,東亞、東南亞已基本實現小學、中學階段性別均衡。在高等教育階段,從1999年到2007年,東亞女大學生人數增長了四倍,增幅位居全球第一。中亞在校女大學生比例已達52%。亞洲15至24歲女性人口識字率從1990年的78%增長到2007年的88%。亞洲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直接推動了亞洲女性政治、經濟、社會地位的提高。亞洲有一大批杰出女政治家活躍在政治舞臺上,有一大批女性精英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通過教育賦權婦女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各國和各地區教育發展還不平衡;社會上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潛移默化地限制著婦女和女童潛力的充分發揮。面對挑戰,我們需要創新思路,不懈努力,攜手共進。
第一,要進一步強化“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的觀念。每個個人都能也必須通過學習價值觀念、社會規則和知識來完成自己的社會化過程。中國古代先哲曾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代中國有句話叫“知識改變命運”。教育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是一個人獨立求生存謀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因此,各國要切實保證包括婦女在內的公民的受教育權利。
第二,要進一步強化“教育是實現性別平等和婦女賦權的重要方式”的觀念。教育對人的經濟、政治、社會參與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有直接影響。在當今社會里,受過教育的人較之沒有受教育的人,更具優勢、機會更多、發展更快。教育因其在婦女賦權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被認為是促進男女平等、縮小男女發展差距的重要環節,是性別平等的起點。因此,要切實保障婦女能接受良好教育,提高婦女素質,為婦女的其他賦權奠定基礎。
第三,要進一步強化“投資婦女和女童教育將給健康和社會帶來豐厚的回報”的觀念。投資女童和婦女的正規、非正規教育和培訓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手段之一。婦女和女童教育水平的提高將為她本人一生,為家庭及社會帶來好處,將有效減輕貧困,改善營養,提升健康水平,降低生育率,延長受教育時間,預防疾病等等。因此,要對婦女教育加大投資,以造福婦女、造福全人類。
第四,要進一步強化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推進性別平等的責任?!断龑D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要求締約國消除在教育方面對婦女的歧視。各國領導人也承諾到2015年實現教育上兩性平等的目標。但是,社會上重男輕女、偏好男孩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現實中男女不平等現象比比皆是,婦女的權益常常受到侵害,婦女的潛力還得不到充分發揮。為了推動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實現賦權婦女,讓更多的婦女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全面發展,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必須強化推進性別平等的責任。
教育能夠啟發智慧,點亮人生,使千千萬萬婦女姐妹們獲得參與政治、經濟、科技生活的能力,獲得掌握自己命運的鑰匙,充分發揮潛力和實現人生價值。教育是縮小男女發展差距的重要手段,因而,促進男女平等、實現賦權婦女,必須把婦女教育擺在突出位置。
在通過教育賦權婦女方面,亞非各國面臨著共同或相似的困難與挑戰,同時又擁有廣泛的合作空間。我們注意到,今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讓生活更美好,讓未來更美好”的女童和婦女教育全球伙伴關系計劃,倡導在女性教育方面加強國際合作,中國將積極響應這一號召。在此,我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切實推動各國政府履行承諾,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對于促進教育事業發展之重要性毋庸置言,但現實中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足。我們呼吁各國政府切實履行承諾,實現千年發展目標和全民教育目標。
第二,大力推動社會性別意識主流化。將性別觀點納入正規及非正規教育體系的政策制定、活動實施、監測評估的全過程。同時,在全社會開展有效的倡導,積極宣傳婦女和女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意義,在社會上形成支持女性教育的良好氛圍,改變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
第三,推動更多女性進入各級和各個領域決策層。女性進入決策層對運用政策和決策賦權婦女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推動更多的婦女進入議會、政府、各部門和單位并擔任重要職務,形成促進性別平等的強大政治力量。
第四,加強國際合作。各國在推動教育、實現性別平等方面面臨著共同或相似的困難和挑戰。讓我們分享經驗,彼此借鑒,為充分實現性別平等和賦權婦女而奮斗。
我相信,通過我們不懈的奮斗與合作,通過持續的教育與培訓,亞非婦女一定能夠充分發掘和發揮出自身強大的潛力,與男子并駕齊驅,為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