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辦學:摸清自己適合干什么
定位理論中有一條重要的戰略是“錐子戰略”——從一點突破,建強一點,帶動全面。山東部分高校領導、專家表示——
■本報記者 張興華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內涵發展、提高質量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主題。如何克服辦學同質化現象,把學校辦出特色,對此,本報記者專訪了山東部分高校的領導、專家,圍繞“辦學特色”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缺乏特色的重要表現是同質化
近年來,高校出現了同質化問題。各高校都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這條路上擠,形成了當前千校一面的現象。訪談中記者了解到,同質化是個復雜的問題,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被迫無奈的選擇。
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歐陽兵分析說:“我們要辯證、客觀、理性地看待同質化現象。”他認為,高校辦學同質化現象,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過程中,規模發展階段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過程和現象。某些學校在一定程度、一定規模上的同質化,既可能是辦學定位不準、盲目擴大規模的主動行為,也可能是學校生存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被動舉措。
從這一角度看,應當積極吁請政府主管部門、社會各界,為高校堅持特色、堅持內涵式發展創造更加有利和寬松的條件。特別是省屬以下學校,要提供必要的支持。譬如在政策引領、輿論引導、制度規制、資金投向等方面,大力向特色鮮明、學科優勢明顯的高校傾斜。
應該說,歐陽兵校長的觀點代表了大部分省屬高校負責人的心聲。這些年,為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省屬高校辦學規模越來越大,但卻沒有像全國名校那樣享受到國家財政的重點資助,辦學自主權小,財務壓力大,好多事情是不得已而為之。同質化現象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專家們認為,造成同質化的原因很多,但是從辦學者角度來講的確應當深刻反思。濟南大學副校長蔡先金指出,辦學同質化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辦學定位不明晰,如人才培養規格與目標不確定,要么上不著天,要么下不著地,要么在上下之間“跳動”;二是專業設置扎堆現象嚴重;三是人才培養方案雷同;四是教學方式方法單一,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個性特征;五是辦學思想僵化,缺乏特色辦學意識或創新精神。這亟待學校引起注意和克服。
山東交通學院高教研究室主任宋旭紅認為,克服當前高校辦學同質化傾向,其有效策略即對高等學校進行分類管理。
辦出特色重要策略是特色辦學
特色辦學是目前高校內涵建設的首要任務。任何一所大學都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建設中的不同方向的“平均用力”雖然不是一個零和游戲,但是也很難有利于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濟南大學副校長蔡先金說:“在各種競爭場中,特色能夠凸顯一種比較性的競爭優勢,而令參與競爭者脫穎而出。大學只要有了特色,就可能意味著在競爭中具有了可以取勝的實力。因此,特色辦學是大學建設與發展的一種戰略,一種選擇,一種出路,一種優勢,乃至一種品牌。”
蔡先金提出,當前,最好的選擇策略是一定要特色辦學。倘若說我們大學現在沒有辦學特色,原因肯定是過去缺乏特色辦學的歷程,即沒有特色辦學才最終導致辦學無特色。特色辦學是實現辦學特色的前提,而辦學特色是特色辦學的結果,而且辦學特色只有通過特色辦學方可獲得,這是不二法門。特色辦學指向一種辦學思想與實踐;辦學特色指向辦學的目標與結果。特色辦學應該是辦學主體的權力與責任,而辦學特色是長期辦學積累的結果,最終表現則是社會至少是第三方認可的口碑。因此,我們現在現實的問題和迫切的需要是特色辦學,特色不是總結出來的,而是培育出來的。
蔡先金對辦學特色進行了歸納和概括。他指出,辦學特色的主要表征大抵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學科或專業特色,如蒙大拿大學的林業學科或專業;二是功能特色,如斯坦福大學在服務社會方面做出了“硅谷”,凡是擁有功能特色的大學肯定是抓住發展機遇的大學;三是體系特色,如哈佛大學具有世界一流大學體系,向世界高等教育奉獻了學分制,1945年出版的關于通識教育的“紅皮書”被美國人稱為“一場平靜的革命”,凡是具有體系特色的大學一定是將教育教學作為學術看待的大學;四是育人特色,如MIT培養出大批的科學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培養出大批的思想家,凡是具有育人特色的大學一定是能夠在學生身上打上大學烙印的大學。
特色辦學需要的是準確定位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研究生處處長唐家路說:“特色辦學就是要摸清自己適合干什么不適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好的東西不見得適合自己,自己正在做的有些也許目前沒有大市場,但總有社會需要,或者歷史的需要、未來的需要。例如我們學校,現代設計迅猛發展,但作為全國獨立建制的唯一以工藝美術命名的本科院校,傳統手工藝也是我們的特色。我們不排斥甚至重點建設一些前沿設計藝術專業,如數字媒體等,但我們一貫堅持傳統工藝美術專業,堅守工藝美術品牌。”該校一貫重視傳統民族民間藝術研究與教學,從二十多年前建立民藝研究所至今,又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并連續成為“十一五”、“十二五”省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原因就在于學校一直堅持民藝理論研究和傳統工藝美術研究。
關于準確定位,宋旭紅等專家分析道,根據辦學歷史、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確定特色鮮明的辦學定位,是高校定位從層級觀念到核心競爭力理念的轉變,這一定位角度注重了高校組織生命力的培養和比較競爭優勢的建立。
根據辦學歷史進行定位,就是要在定位的過程中,認真分析學校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良好的辦學理念、學科優勢和文化傳統,并在辦學實踐中堅守。一所高校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優勢是其生存與發展的根基,也是特色形成的基本前提。
在區位優勢中進行定位,就是要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等學校發展的根本問題上不宜求大求高,而要集中有限的優勢資源,瞄準區域經濟與社會需求,在與區位優勢的融合中,在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體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在科學研究的選題和服務社會對象的選擇過程中逐步在形成自己特色和品牌,從而建立自身的比較優勢,形成有競爭力的特色。
與部屬重點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辦學歷史、管理歸屬等方面與所在地域或行業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對區域經濟建設、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情況更為了解,因此更要充分利用好自身資源優勢,根據區域經濟建設、產業和技術結構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資源進行科學戰略規劃合理定位。
宋旭紅介紹說,定位理論中有一條重要的戰略是“錐子戰略”——從一點突破,建強一點,帶動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