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從圖書館起步的學者型作家
來源: 出版人.閣書館與閱讀 2010第5.6期合刊
沈從文(1902~1988),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等,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14歲投身行伍,1 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31年到山東大學任教,1946年至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代表作品有《邊城》《長河》《從文自傳》《湘行馓記》等,并有《中國絲綢圖案》《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專著行世。1 988年5月10日,沈從文病逝于北京。
沈從文著作等身,頗有建樹。他是世界上頗有影響的中國現代作家、文物鑒定學者。但他學歷低淺,自稱“僅受小學教育,無任何學位”,是依靠圖書館堅持自學,奠定了扎實的讀寫能力的。因而沈從文對圖書館有深厚的情愫,即使后來改行從事博物館工作,常與古器物打交道,也仍從圖書館汲取知識。他很喜歡蘇聯科普作家伊林的話:“世界上有許多圖書館藏書,而地下還有更大的書,得人去翻閱。”圖書館給他以源源不斷的知識。晚年出國訪問,沈從文也非常注切考察海外圖書館建設。
圖書館才是免費的學校
沈從文是從湘西鳳凰山區飛出的一只鳳凰。
1918年,16歲的沈從文因為家境貧困,在結束小學生活后,在家鄉一個土寨當兵,混口軍糧度日,因為稍識幾個字,漸升為卜士司書,且在一個姓文的秘書官處初讀《辭海》,始接觸了知識海洋的無涯。
1921年,當沈從文隨部隊駐扎阮陵,所住宅院竟是熊希齡家族的一間圖書室,室的四壁直接天花板的書櫥,都庋藏著各類圖書,其中有中華傳統的典籍,也有不少的現代中外文學著作。沈從文后來回憶,那些林紓記述的歐美名著,如《賊史》《冰雪姻緣》《滑稽外史》《塊肉余生記》等都是在此間讀到的;他還在這里讀了曾樸的《孽海花》,那是他所讀的第一部中國人寫的小說。這家圖書室是沈從文所接觸的第一家圖書室,大量的圖書集中,讓他廣開眼界。
沈從文早年得益的,更應推陳榘珍的私家圖書室了。1922年,沈從文在號稱“湘兩王”的陳榘珍處當收發員。陳素來以儒將自居,收藏有一部《四部叢刊》以及碑帖、書畫。他把這些全交與沈從文管理。每當陳需要閱讀、查找時,就找沈從文提供。沈從文為從準從好,未雨綢繆,對陳的書籍作了簡易分類編排,然后再作編號、登記,從而也讀了其中大部分藏書。這是沈從文沒有經過圖書館專業訓練而自行設計的圖書目錄,也是他首次和目錄學打交道。
學無止境。讀書增強了沈從文的求知欲。1923年8月,他向陳榘珍告假,領了軍餉18元,風塵仆仆地趕到北京求學。雖然為中法大學錄取,但因繳不起學費仍不能進去,寄住在前門外酉西會館。酉西會館生活非常艱苦,每天清晨吃兩只饅頭和泡咸菜。天氣已是寒冬,可喝的還是冷水,會館也不燒熱炕,日子真是難過。一天,沈從文赴京師圖書館分館閱覽室參觀,流連忘返,以后這個閱覽室成為他每天要去的場所。他后來多次提及對它們的思念之情。半個世紀后,沈從文仍記憶猶新地說:那個小小閱覽室不僅有幾十種新報刊,可以隨意取讀,還有取暖飲水等設備方便群眾。我幾乎每天都去那里看半天書,不問新舊,凡看得懂的都翻翻,看了不少的書,甚至于影響到此后大半生。不少圖書雖只看過一兩次,記下了基本內容,此后二三十年多還得用。求讀圖書館使沈從文感到是進了一個大學校,所以他說“赴北京本意是讀書,但到了那地方,才知道任何處皆缺少不花錢可讀書的學校”,而只有圖書館才是免費的學校。
慈幼院圖書管理員
開始走上寫作生涯。當時他已遷居北京大學紅樓附近慶華公寓的一問小室,室內空氣潮濕,窄狹得只能容膝,他就謔稱為“窄而霉小齋”,也為自己取以筆名“窄而霉齋主”。為解決溫飽,沈從文開始寫作、投稿,可是都有如石沉大海,了無音信。無奈之余,只得寫信與幾位有名望的作家傾訴自己的窘境,郁達夫收信后,專程前來探望。經郁達夫提攜,1924年底,沈從文以“休蕓蕓”筆名在《晨報》的副刊,發表了一系列作品。北京大學
熊希齡也是鳳凰人,當時創辦有香山慈幼院,收容了一大群孤兒。他為慈幼院獻出自己家財,也為之創建圖書館,捐出了自己的“明志閣藏書”。
1925年8月,沈從文在慈幼院圖書館做了一名圖書管理員。他是憑在京師圖書館長期的閱讀經驗勉力而為的,但畢竟不是科班出身,熊希齡為培育他的圖書館專業知識,不久就為他報送到北京圖書館,向袁同禮館長學習編目學和文獻學。
圖書館專業知識的充實,使沈從文開始醞釀寫作以圖書館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幾個月后,他發表了《棉鞋》,它是以慈幼院圖書館為背景,揶揄同事和上司的一篇小說。一時之際鬧得沸沸揚揚,使他不能再回到圖書館,翌年才回去,且被聘任為圖書館編輯。
香山圖書館使沈從文具備了一個圖書館專業工作者的素養,他也讀了不少書,但讀更多的書乃是在上海吳淞的上海公學。1929年,胡適主持上海公學,不拘‘格聘任僅有小學文憑的沈從文為文學系講師,開講文學史和散文寫作課。沈性格內向,第一天上課,面對眾多學生,竟然久久說不出話來,但他以自己的寫作才能,幫助學生修改作品,啟導閱讀作品,極受歡迎,久盛不衰。他后來回憶說:“我在中公教書,有得有失。生活稍穩定,在崩潰中的體力維持住了。圖書館的雜書大量閱讀,又擴大了知識領域。另一面為學生習作示范,我的作品也就嚴謹進步了些。”誠哉此言。自后的五六年,確是沈從文取益于圖書館,文學創作最興旺的時期,他先后做了40余部著作呢。
1931年,沈從文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所聘,能有充沛的時間用來讀書,常進出之處,就是學校圖書館。他對武漢大學圖書館借閱圖書印象極好。40年后神往舊事,他還說:“(武大)圖書館條件好,……教書時間既不多,因此有四分之一時讀書。”
做一行,精一行
北平解放后,沈從文自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后,由北京大學轉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他的知識結構要重作調整,向巾國史,特別是文化史藝術史領域開拓和深化。為適應環境和業務,他經常從博物館圖書室那兒查書借書,還自買了不少這類書籍。做一行,精一行,他先后寫出了《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專著,他多利用了圖書館的書籍。1958年,他幫忙審閱過一部《中國兵器史稿》,且提出了一400多條意見。他說:“其實我并不懂兵器學,只是看過了成千成百的實際,又記住圖像中大量兵器應用情況,因此明白了別人不明確的許多問題。”他是用實物對照書本得出準確的考證的。
1966年時,有人揭發他在博物館陳列中用了《金瓶梅》的圖畫。當時《金瓶梅》是作為禁書,不容流動的。沈從文當即糾正說“本名應當是《清宮收藏雙百美圖》。”事實上,這部畫圖是在館中圖書室可以公開出借的一部書,內中包括許多明代社會有用資料。
沈從文因為具有圖書館學基本知識,也懂得卡片的功能,在當年圖書館還未推行電腦查詢的時代,查索書刊資料全仗卡片目錄。他在著述的《我為什么強調資料卡片》一文中,特別提及當時博物館圖書室卡片查索事宜,“方法若完全加以否定,將等于圖書室不用藏書卡片,十萬八千書如何去查?”因為重視文獻資料積累和引用,他在博物館的10余年正常運作中,經常外出赴各處圖書館尋找資料,僅1956年秋就到過濟南、南京、蘇州和上海等地的博物館、圖書館。在山東圖書館搜集資料時,他看了庋藏的多版《大藏經》,忽然在一冊封面上發現了一片銀紅色錦緞面,這在過去從未見有,大為歡喜。
文物和圖書館的功能可以說是相得益彰。沈從文在赴各地圖書館搜集資料中,深感地方很有必要設立文物資料室。1 957年8月,他致信山東大學負責人,建議在歷史系建立文物資料室,他說:“這個文物資料室還是有必要存在,并不斷充實以新材料,他日的作用,將和中文圖書館相同。在某些問題上,或者還比圖書館好,因為從舊書中受教育,不會比從文物受教育簡便”。
婉拒“從文藏書樓”
晚年沈從文仍關心圖書館建設。
1980年秋,沈從文應邀訪美。他從美國東部到西部,參觀了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其中有耶魯大學東方圖書館、哈佛大學燕京社、夏威夷大學和舊金山遠東圖書館。他對圖書館建構、設施大有興味。他說:“它有個很好的、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就是圖書館的制度。……我看到圖書館管中國書的總是中國人,就特別歡喜。我去看看他的這個布置嘛。”在遠東圖書館,沈從文參觀了書庫和閱覽室,發現書庫整齊、配置中文圖書也很充實,而閱覽室更佳,它為每個讀者都配備有方便讀書的微型放大鏡,還有打字機;另外又配備幾架復印機,只要丟下5分錢,要的那頁一下子就印出來了。由是沈從文有感嘆地說:“這個在我們現在的國內就麻煩了,他們圖書館的制度我覺得值得學習。在一個小規模范圍內來實行一下,恐怕會對于我們這個學習研究提供有許多方便吧。”
在美國,沈從文也參觀了博物館的圖書館。回國后在一次演講時,他抒發了自己的感想:“還有一個問題很有趣味,就是為什么博物館收藏那么多中國的書啊,整理得很好。我們哪年哪月能做到啊,任何一份像我們都不大知道的雜志都整理了,放在那里。”
葉落歸根。沈從文晚年很關切家鄉圖書館。1982年3月,他與吉首大學圖書館復信,內稱等《沈從文選集》出版后,必當送來。同年12月,他與信鳳凰縣文昌閣小學,并將當年出版的文集連同包括稿費7000余元在內的1萬元捐獻給母校,信中并囑“不要在任何報刊上宣傳”。后該校和鳳凰縣商定,用該捐款和縣上的撥款在小學建造一座圖書館,并擬命名為“從文藏書樓”。圖書館建成后請沈從文題字,他回信:“絕不能以我的名字命名,這與我希望的完全不同,就叫‘藏書樓’吧!”終只寫了“藏書樓”3字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