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人物與圖書館
(一)馬克思
我已經(jīng)大約兩個星期沒寫東西了,因為,當我不在圖書館的時候……無論有多么好的愿望,也總是不能動筆。——馬克思
馬克思一生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科學主義體系(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馬克思哲學),對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酷愛讀書,與圖書館結下了不解之緣。
1843年,馬克思遷居巴黎,同盧格合辦反對普魯士反動政府的《德法年鑒》。在巴黎期間,為了大量地搜集資料,馬克思經(jīng)常到巴黎的國立圖書館去讀書和學習。1845年2月,馬克思遷居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在僑居期間,馬克思經(jīng)常到布魯塞爾皇家圖書館去學習和研究哲學和經(jīng)濟問題。為了制定自己的政治經(jīng)濟學,馬克思從七十二個不同作者的著作中做了摘錄,寫了二十四本有關政治經(jīng)濟學的筆記,總篇幅達140個印張。19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了“正義者同盟”,馬克思倡議在該同盟的協(xié)會里創(chuàng)辦一所圖書館,他說自己平生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啃書本”。
1848-1849年歐洲革命失敗后,馬克思流亡到了倫敦,那時他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都非常艱苦,經(jīng)常要為“面包”而奔波,常常要通過典當或拍賣家具來維持生活。1852年,他為了寫作,竟然當?shù)袅俗约河囊路碣徺I稿紙。1859年馬克思寫成《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竟連把它寄往柏林出版的郵費都沒有。但他能夠克服困難,始終孜孜不倦地學習與研究。
倫敦有個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里除了收藏許多珍貴文物以外,還有一間收藏著大量書籍和文獻資料的圖書館,圖書館里有一間閱覽室。
閱覽室是一間結構別致、寬敞而又明亮的大型錐體建筑,四周有環(huán)形的大書架,正中是環(huán)形的圖書目錄柜,從目錄柜向四周伸展出一排排長桌和座椅。馬克思就經(jīng)常到那去學習和寫作。他每天早上9點鐘就到閱覽室里借閱書籍,又作摘錄,又寫筆記,一直到晚上7點鐘才回家。吃完晚飯后,他又在書房里,整理筆記,進行寫作。
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里前后學習了10年多,他總是準時到那里,坐在D行第2號座位上。當時英國議會出版一種“藍皮書”,是專門發(fā)給議員們的資料。但是,飽食終日的議員先生們沒有“空閑”去看這些枯燥的大部頭的報告,有的議員就把它當廢紙出賣,有的議員把它當作手槍射擊的靶子,根據(jù)子彈穿透的頁數(shù)來測量手槍的威力。馬克思卻把圖書館里所有的“藍皮書”都進行了認真研究。
馬克思在讀書的時候,常常情不自盡地在座位下用腳來回擦地,經(jīng)過常年累月地磨擦,竟把水泥地磨去了一層,被人們稱為“馬克思”的腳印。
一天早晨,一位讀者借了一本書正想到D行第2號座位來閱讀,圖書館的值班人員走過來說:“先生,這是
為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曾經(jīng)閱讀了1500種以上的書籍,僅1850年到1853年六月間,他就寫成了《摘錄筆記》二十三本之多。《資本論》第一卷出版發(fā)行后,馬克思因病停止研究工作,但仍批閱不懈,寫下了大量筆記。他的讀書摘錄填滿了50本左右的筆記本,足足有3萬多頁。
馬克思的讀書興趣非常廣泛,除研究哲學、政治、經(jīng)濟、歷史、法律等社會科學外,他還研究了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農(nóng)學、農(nóng)業(yè)化學、實用工藝學、實用經(jīng)濟學等。動能公式就是由馬克思最終確定的。有一個圖書館管理人員問他:“博士先生,一個人可以同時研究50種科學嗎?我們的教授通常只能攻讀一種專業(yè)。”馬克思說:“親愛的朋友,所以也有很多教授戴著遮眼罩呀!如果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們就不要只在一塊草原上去賞花。”也就是說,要全方位,多角度地閱讀,廣泛涉獵,從各個不同學科去研究一個問題,才能把問題研究透徹,得出科學的結論。
(二)列寧
列寧是利用圖書館的典范,這
“1916年秋和1917年初,伊里奇集中全副精力從事理論工作。他盡量利用圖書館開放的時間。他每天9點到圖書館,一直坐到12點,12點10分整回到家里,午飯后再到圖書館去,一直坐到下午6點……”
一生都在利用圖書館
從學生時代以至學前,從國內(nèi)到國外以至在監(jiān)獄和流放期間,列寧始終在積極地開展對圖書館的利用。他一生利用過幾十所著名的圖書館。在國內(nèi),他利用過喀山圖書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城市的各大圖書館;在國外,他利用過德國皇家圖書館、瑞士伯爾尼、日內(nèi)瓦、蘇黎世三大城市的著名圖書館、法國巴黎許多圖書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圖書館、丹麥哥本哈根圖書館、以及瑞典皇家圖書館等。
據(jù)說,列寧在5歲時就學會了閱讀,他父親經(jīng)常從圖書館里給他借好多少兒讀物。為了獲得豐富的知識,列寧在中學時代曾充分利用過他父親任其理事會委員達八年之久的辛比爾斯克公共圖書館(卡拉姆津圖書館)。與他同桌數(shù)年的同學回憶道:“他寫作文時總是很細心的,常常從當時的卡拉姆津圖書館借來的書中作摘錄。”
晚年養(yǎng)病期間,列寧住在莫斯克附近的高爾克村。這里有他自己的一個小型圖書館,收藏俄、法、英、德等文種的圖書3000多冊。但他仍不滿足,1922年7至9月,他又增添了1028本,其中許多是自然科學和農(nóng)業(yè)科學方面的書籍,有專職管理員服務。他利用這個圖書館在晚年寫了大量的文件。就在生命的最后幾個月,他仍然請他的夫人克魯普斯卡婭在黃昏時給他朗讀文學作品,在與世長辭的前兩天,他的夫人還在給他讀《熱愛生命》這一短篇小說。
不放過各種機會
1877年2月13至17日,列寧在去流放地前幾天準備的日子里,還到魯勉采夫圖書館收集了許多資料。大約3月下旬到4月初,途經(jīng)克拉塔雅爾斯克村,他利用等船的幾天找到了一家私立圖書館:著名的尤金圖書館。該館有藏書10萬多冊,還有許多手稿,其中包括俄美公司一些碩果僅存的文件。列寧參觀了該館的書庫,在給母親的信中曾贊賞這里收藏豐富。在等船的幾天里,他每天不顧要步行5俄里的困難去這個圖書館看書。有一天監(jiān)視員發(fā)現(xiàn)列寧突然不見了,于是驚慌地鳴起了警鐘,葉尼賽省的警察機關都慌張起來。這時列寧卻安坐在圖書館里讀書。
1910年9月,列寧的母親來到哥本哈根,列寧在與母親見面的日子里,對母親關懷備至,每天安排有序。上午陪伴著母親,下午照例在圖書館里從事研究工作。1913年6月,列
居住要離圖書館近些
列寧在兩次國外喬居生活中,每到一地,常常首先找圖書館,而且要找較好的圖書館,居住也要離圖書館近些。由于他注意觀察了圖書館,他對許多國家的圖書館事業(yè)都有一定的評價。他稱贊瑞士和美國的圖書館事業(yè),卻批評法國圖書館的官僚習氣。他在信中說:“在巴黎工作很不方便,國立圖書館的工作搞得很糟,我們常常想念日內(nèi)瓦,在那里工作做得多些,又有方便的圖書館”。因居住不便,利用國立圖書館路也比較遠,只好騎著自行車每天上圖書館,不僅耽擱時間,而且有一次差點出了車禍。他
(三)毛澤東
毛澤東在回憶他自學生涯時說:“我沒進過大學,也沒留過洋……但是我學習中最有收獲的時期都是湖南圖書館自學的半年。”
當年,毛澤東每天一早就進圖書館,中午出去買點包子或燒餅充饑,有時甚至餓著肚子,下午繼續(xù)看書,直到閉館才離開。如此半年,風雨無阻。他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斯賓塞爾的《群學肆學》、盧梭的《民約論》以及地理、歷史、古典文藝作品等數(shù)十種書籍。他當時一到了圖書館,就貪婪地讀、拼命地讀。湖南第一師范圖書館的藏書,對毛澤東來說同樣也是知識財富,他涉獵歷史、地理、哲學、文學等大量圖書、期刊,在學校圖書館的讀者中,他借書的次數(shù)最多。
1918年楊昌濟介紹毛澤東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身在書海,如魚得水。他曾常情地追憶:“我在李大釗手下?lián)伪本┐髮W圖書館助理員的時候,曾經(jīng)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方向發(fā)展?!?/FONT>
毛澤東深知圖書館對于獲得知識、提高理論水平的重要性,1921年他創(chuàng)辦“湖南自修大學”,1923年舉辦“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都附設了圖書館。1922年還創(chuàng)辦了湖南青年圖書館。
長征到達陜北后,1936年9月11日,他和周恩來、秦邦憲聯(lián)名給彭德懷等寫信,同意組織流動圖書館。后來延安先后建立了中山圖書館、魯迅圖書館、子川圖書館。毛澤東為魯迅圖書館捐款,為子川圖書館題寫匾額。
解放后,毛澤東在他的中南海書房里堆滿了各種書籍,他還經(jīng)常向一些大圖書館借書,如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師大圖書館。60年代,有一次因工作需要,還派人專門到上海借了一本書。
毛澤東一生研讀馬列原著,研讀哲學、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學、軍事以及各種自然科學圖書,每天還堅持讀書上,他那淵博的知識、大多來自圖書,來自圖書館。